眼瞼下垂 vs. 眼皮下垂
是完全不一樣的診斷。
眼睛睜開的力量與高度,
與 提眼瞼肌 及 苗勒氏肌 有關,
如果兩者整合的力量不夠,
就會產生眼瞼下垂的狀況。
◆眼瞼下垂常見的症狀◆
– 雙眼總是顯得沒有精神,
眼睛需用力才能睜開;
– 眉毛不自覺出力挑高,
額頭的抬頭紋加深;
– 因為眼瞼下垂的問題,
會代償前額肌把眉毛拉高,
以利眼睛張開的動作。
眼瞼下垂發生的原因,
除了有「先天」的發育不良,
較多為「後天」因素所致。
而後天因素裡最常見的原因是 老化,
也就是提眼瞼肌的鬆弛或退化。
有些人是因 外傷 造成的外傷性眼瞼下垂。
此外,重症肌無力症、腦神經麻痺或糖尿病等 病變,也可能表現出眼瞼下垂的症狀。
眼瞼下垂的操作型定義為測量MRD1
(Margin to light reflex distance 1),
即上眼皮邊緣到光反射孔的距離。
一般正常人MRD1數值大於4mm,
2~4mm為輕度眼瞼下垂,
1~2mm為中度,
< 1mm則為重度。
而提眼瞼手術發展至今,
已有多種不同的做法。
劉醫師最常用的方法,
就是「提眼瞼肌前移手術」
✦ levator advancement surgery ✦
簡單來說就是把提眼瞼肌的筋膜修短,
再縫合到瞼板的手術。
過程中提眼瞼的張力也藉此恢復,
如同再次旋緊的弦再度發揮功能。
然而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,劉醫師認為提眼瞼肌可是相當困難的手術,因為:
✨1. 解剖位置精細
要非常有經驗的主治醫師精工細作,才能拆解出這個精密的解剖構造。
✨2. 術中定量困難
切開眼瞼肌組織時就皺縮一團,標記的顏色也混進血水,兩側難以精確定量。
✨3. 雙眼程度不同
某些情況,兩側提眼瞼肌的力量老化程度不一,單純縮短等量的筋膜改善程度不一致。
✨4. 眼周組織相互作用
除了提眼瞼肌,雙側眼皮的鬆弛程度、摺痕高度、眉毛高度、提眉肌肉力量的不同,都會影響最後眼皮呈現的高度。
✨5. 醫師經驗之仰賴
打完局部麻醉後,雙眼皮就腫脹了,最後眼皮的高度和外觀必須要靠醫生過去的經驗來想像模擬。
✨6.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
雙眼皮的「肉眼可視性差距」為1mm,也就是說只要左右兩眼的眼皮差到1mm,就會感覺不對稱。
☝️一般的記號筆寬度就恰為1mm,所以除了手術前的診斷、設計正確、標記詳實之外,按圖施工(手術)時更需統一沿著記號的「上緣」或「下緣」切割,否則就會達到可視性差距。更何況,前述又有眾多會影響結果的因素。
綜合以上,相信大家已經感覺到提眼瞼手術的博大精深了吧!